第十六届年会:2012年8月,云南昆明
网站首页   用户注册   登录   会员中心
学会简介 学会会刊 年会纪要 活动公告 学会分会 常用下载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历届年会

第六届年会:1991年11月,福建厦门

第十八届年会:2016年10月,上海

第十九届年会:2018年11月,广州

第二十届年会:2021年4月,浙江

第二十一届年会:2022年9月,西安

中国语言学会成立大会纪要

第一届年会:1981年10月,四川成都

第二届年会:1983年5月,安徽合肥

第三届年会:1985年7月,云南昆明

第十七届年会:2014年9月,北京

 
您当前的位置:->> 年会纪要->> 历届年会
  历届年会  
 
第十六届年会:2012年8月,云南昆明
2012-09-27

第十六届年会:2012年8月,云南昆明
 
 
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在昆明召开
 
2012年8月21日至23日,中国语言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在昆明云南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语言学会主办,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和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承办。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台湾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家的130余位语言学者出席了会议。
8月21日上午举行了开幕式。开幕式由云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段炳昌主持,云南大学校党委书记刘绍怀、曲靖师范学院副校长李莉致欢迎辞,中国语言学会会长沈家煊致开幕辞。沈会长在开幕辞中说,我国的语言学走进世界,首先要遵守国际的学术规范,要杜绝不良的学风,这方面还大有改进的必要。其次要拿出扎扎实实、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来。从语言类型上看,汉语和我国境内的东亚语言有很多自己的特点,要从我们的语言研究中概括出一些新观点、总结出一些新方法,使西方学者能从中得到启发和收获。要达到这个水平,我们要把国外的理论精华学到一个合格的程度,然后再加上自己的创新。既要避免只从汉语看汉语的狭隘性,又不要受印欧语眼光的束缚。语言学还要为现代化服务,这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职责。中文信息处理、人工智能等领域呼唤语言学家的自觉参与,呼唤我们开创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速进展,如何处理好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汉语和民族语言的关系,这关系到我国的语言和谐这个大问题。我们的外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还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有待加强研究,使这种状况早日得到改善。
会议期间,复旦大学游汝杰、北京大学王洪君、北京师范大学王宁、台湾清华大学语言学研究所蔡维天、江苏师范大学杨亦鸣、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黄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张洪明、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刘丹青、香港教育学院朱庆之、浙江大学王云路、河北师范大学苏宝荣、浙江大学汪维辉、北京语言大学曹志耘、云南大学罗江文和蔡英杰分别做大会报告。有近110位学者在分组会上宣读了论文。
在闭幕式上,中国语言学会秘书长方梅做了学会秘书处工作汇报,会长沈家煊宣布了首届罗常培语言学奖评奖结果。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提出了承办下届年会的申请。
会议期间,学会还召开了理事会,就首届罗常培语言学奖评奖过程及结果、罗常培语言学奖评奖条例以及吸收新会员标准、会费的缴纳等事宜交换了意见,并审批通过103名新会员入会。本届年会的论文将在会后遴选收入《中国言学》第16期,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与会理事通过讨论,初步确定下届年会2014年由北京语言大学承办。
 
参会论文目录(按作者姓氏音序排列)
白静茹   从章组f声母看古知庄章组在汾西方言中的演变
包萨仁   语言接触关系中的双向作用----以东乡语汉语接触为例
保明所   侗台语族语言句末语气词的类型特征
蔡维天   “来”的系谱学 ——论轻动词分析的起源与应用
蔡英杰   训诂的方法与程序
曹道根   汉语含结果性成分小句中的信息重组机制
曹志耘   关于中国方言文化典藏的设想
陈    颖   “看V”的语法化及相关问题
陈丽湘   语言类型学视角下的拉祜语汉语偏正短语对比研究
陈满华   “多”、“少”作定语的受限性及其句法弥补——从外国学生的“穿多衣服”谈起
陈燕玲    林华东     泉州地区城乡学生双语生活状况对比调查
陈    一    刘丽艳     东北官话中的话语标记“讲话儿(了)”
程少峰   试论《说文》省声所折射出的东汉时音
丁崇明   两种不同性质的“有+N”结构
丁治民   宋末梦真诗韵与安徽宣城吴语
董秀芳   代词的主客观分工:河北黄骅话中的两个第一人称代词“我”与“俺”
范晓林   武玉芳     晋北方言领属代词复数和单数的连用
方   梅     汉语小句整合过程中的句法限制和语用原则
高笑可   《史记》体词谓语句的表述功能研究
郭   辉     皖北濉溪方言“可”字应答句的声调和语调
郭   磊   “长”“短”语义不对称的历时分析
郭沈青     方言接触与历史层次——以汉阴城关话入声字为例
郭    婷    张云秋     汉语早期儿童“在”字结构的习得
郭振华   兰茂《韵略易通》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交混现象探讨
韩巍峰    石定栩     助词“伊讲”的句法位置与功能
何艳丽   试论国际汉语教师职业修养的培养与提升
胡静书   害怕义到情态义:一个反复出现的词义演变现象
黄郁婷   由隐喻认知论看含脚部字成语语义延伸脉络中的肉身经验基础及其文化蕴涵
黄    行    从“位”与“非位”谈跨学科研究方法
姜自霞    学龄前普通话儿童造词的方法和特点
金桂桃   “数+动1+(而)+动2”式动量表示法的发展演变
濑户口律子    《百姓话》与《白姓官话》之比较
李    发   试论甲骨军事刻辞的语义角色
李巧兰   河北方言中“儿”与“X-儿”读音的三种关系探讨
李双剑   《红楼梦》中的否定式把字句研究
李文莉   重庆涪陵方言“我遭有事”中“遭”的语用功能
李先银   话语否定标记“你看你”
李小军   汉语人称代词复数表示法的演化趋势及特征——从语音弱化与标记化的角度看
李永勃   试论被动式的主观性
李宗江   汉语主题句的语体差异
梁   敢   武鸣壮语ʔaŋ5naŋ²的词汇化过程及其相关语法化
林华勇   吴雪钰     廉江粤语的句末语调与是非问句
林    曌   汉语成语在日语中的演变
刘    杰   从否定隐涵看“简直”的句法语义功能
刘传鸿   表时间的“来”的来源及性质
刘丹青   汉语句法类型演变的跨方言考察:库藏类型学视角
刘丽辉   《老子》和《尚书》中的第一人称代词
刘淑学  李   敏    中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韵略易通》中的读音分合
刘祥柏   表假设的“要”当为“若”
刘    瑜   泰北华裔中学生语言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娄开阳    郭翠翠    崔希亮    现代汉语书面基础语篇篇章结构的整合策略与方法
卢烈红   语气副词“将无”的产生、发展和衰亡
陆    香   中国特色流行词语的特征及翻译
路    伟   中古汉语入声字在滇南方言中的新变化
罗    骥   《舜典》三危考
罗江文   从云南少数民族文字材料看汉字起源的几个问题
罗荣华   赣语上高话助词“来”
罗自群   怒苏语名词性短语的类型学价值
马    彪   意义、语用:词类划分的“另类”标准
马庆株   纪念赵元任先生,整合创新,促进中国语文现代化
马   艳   埃及学生汉语学习语音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
马燕华   论颜色词的分类及其特征——基于汉语古典诗词曲赋语料分析
苗东霞   西部裕固语与维吾尔语数词比较研究
木仕华  论藏缅语的示证范畴
山娅兰   汉语本体知识研究对国际汉语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性
邵敬敏   “A了去了”的框式义及其历史演变
沈家煊   “零句”和“流水句”——为赵元任先生诞辰120周年而作
史金生   从“达到”到“超过”:副词“够”的语法化
税昌锡   事件过程结构与汉语表达式
宋作艳   逻辑转喻、事件强迫与名词动用
苏宝荣   汉语复合词结构义对构词语素意义的影响
孙志阳   “是物(勿)”的来源
唐健雄   河北省晋语与官话过渡地区入声舒化的两种模式
唐正大   主语位置的补足语
田小琳   再论社区词的定位
汪化云   汉语方言三身代词与指代词关系研究
汪维辉   说“日”“月”
王    宁   论字词考据
王红旗   指称性的差别与相关的语义、语法现象
王洪君   演变整阶与本地外来层次——兼论层次的配整
王   珏   声调对词类划分的作用
王云路   关于复音词的构词理据
王仲黎   祁阳方言双音节被动标记研究
魏    红   汉语范围范畴初探
魏钢强   轻声三议
温锁林   刘元虹      从“含蓄原则”看“有+NP”的语义偏移现象
温振兴   清至民初影戏抄本俗字的类型及其特点
吴东海   对汉语成语的再认识
吴继章   北方方言中入声、轻声读阳声韵的现象及相关问题
吴    松   频率(重复)否定句“NP再也不(没有/没/别)VP(了)”
吴为善   [±积极]语义特征的句法投射及其认知解释
武玉芳   晋北方言指示代词的重叠和连用
夏先培   韩愈《原道》“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正诂——兼论训诂学研究和古籍译注的几条原则
徐从权   上古音系不用立祭废至队曷桓戈部
徐晶凝   话题标记“的话”与语气助词
徐    梅   多民族语言背景下云南多样性文化建构
严艳群   刘丹青     民族语人称代词语音象似性
颜静馨   1949年以后台湾地区对近代音中的介音研究
杨小平   清代南部县衙档案俗字考释
杨亦花   史晶英    喻遂生      玛丽玛萨文“名物录”译释
杨亦鸣   神经语言学与当代语言学的学术创新
杨    圳   试论动态助词的鉴别标准——以《祖堂集》中“却”为例
游汝杰   逆序词与吴语的话题化倾向
余成林   藏缅语存在动词的演变链
袁    焱   阿昌语塞音韵尾的演变研究
岳中奇   表述途径的介词短语及其介词的内涵表达
张    赪   宋代使役句语义特征分析
张洪明   跟形态句法相关的韵律问题
张静芬   蟹、效、咸、山摄一、二等韵在今闽南语的读音层次与历史演变
张民权   金代官韵《礼部韵略》嬗变考
张其昀   论古代汉语无定代词“有”字
张邱林   陕县方言的时态范畴
张谊生   试论“A到X”程度述补式及其补语标记“到”
张豫峰   现代汉语句式问题探析
张云秋    赵学彬     普通话儿童基础元音习得的声学分析
赵丹丹   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话的人称代词
赵葵欣   武汉方言否定词研究
赵    倩   林    昱     泰越本土学生汉语学习的内在需求对比研究
赵燕珍   论白语处置句和被动句
钟叡逸   从模态词重看主语殊指性
周    强   组合范畴语法能给汉语分析带来什么?  
周锦国   白语亲属称谓系统与汉语亲属称谓系统比较研究
周旭东   毛南语、汉语述补结构比较研究
朱    军   汉语“N中的/之N”格式及其构式化研究
朱庆之   试论汉语人称代词复数标记的产生与佛经翻译之关系
                                                                            (会务组)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版权所有:中国语言学会 技术支持
京ICP备18059558号-2